当前位置:养花百科坊 > 经典花语 > 农林牧渔 > 牛蛙 牛蛙百科
手机版

牛蛙 牛蛙百科

来源:养花百科坊 阅读:1.97W 次

牛蛙,是蛙科、牛蛙属的养殖水产品动物,鸣声很大,远闻如牛叫而得名。牛蛙个体硕大,雌蛙体长达20厘米,雄蛙18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以上。头部宽扁,口端位,吻端尖圆面钝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下眼皮上有一个可折皱的瞬膜,可将眼闭合背部略粗糙,有细微的肤棱四肢粗壮,前肢短,无蹼。

是一种大型食用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原产于北美洲地区,已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养殖种类。

牛蛙 牛蛙百科

形态特征

牛蛙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3部分组成。头部扁平而阔,成三角形。双眼位于头的最高处,椭圆形,眼球带黄色,有瞬膜和上、下眼睑,能开闭,双眼可以左右前后观望。鼻孔位于头部中央线的两侧,与口腔相通。眼后方有1对鼓膜,是牛蛙的听觉器官。雌性的鼓膜小,雄性的鼓膜大。口前位,口裂达耳鼓膜中部。

牛蛙的四肢十分发达。前肢四趾,后肢5趾。后肢比前肢长约2.5倍,而且粗壮有力,这样很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后肢趾间有蹼,适于在水中游泳,便于两栖生活。雄蛙前肢的第一指内侧有膨大的黑色肉瘤,称婚姻瘤,雌蛙没有这一构造。牛蛙后肢的大腿和胫部的肌肉最发达,是主要可食部分。

牛蛙皮肤光滑,能分泌黏液以保持皮肤湿润,利于呼吸。背部及两侧和腿部的皮肤颜色随栖息环境而变化,通常为深褐色或黄绿色,近看时有深浅不一的虎斑状横纹。牛蛙头部上颚的侧面,呈鲜艳的绿色,腹部呈灰白色,雌蛙咽喉部呈黄色,雄蛙则是白色带有暗灰色斑纹,这种差异在产卵季节更为明显。牛蛙躯体后端肛门部位有泄殖孔,具有生殖及泌尿作用。

栖息环境

牛蛙生活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多栖息于湖泊、小溪、池塘、沼泽,以及水库、咸水池塘(在夏威夷)、溪流和沟渠等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水体中。成年牛蛙更喜欢温暖、安静的栖息地,例如长满植物的浅滩、缓慢的死水和牛轭湖、水库以及有枯木碎片和茂密且经常出现的植被的静水,生长有水生植物和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浅水区,沿岸被灌木遮蔽。牛蛙在沼泽、湖塘、水坑、河沟、稻田及水草繁茂的静水水域中均能生存和繁殖。在加利福尼亚州索诺玛县的季节性沼泽地,牛蛙在冬季和春季选择了尖刺草栖息地,在夏季选择了水生毛茛。牛蛙在春季和夏季在植被覆盖茂密处繁殖。夏季和冬季降水量大、最高温度高、人为压力高和年平均最低温度居中的地区是预测牛蛙适宜性最高的地区。

有生物学家认为,牛蛙可能偏爱高度人工和高度改造的栖息地,例如池塘、牲畜放牧饮水池塘和水库。人类为了生存开拓使自然的栖息地改变,例如水文从季节性水变为永久性水,移除紧急植被,以及阳光增加导致水温升高,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建立牛蛙栖息地。在2005年的科学研究中得出结论,牛蛙相对于大陆入侵舟山群岛岛屿的容易程度与生物抵抗力无关,而是人类控制因素变化的结果。被人类活动高度改变的栖息地的典型特征是栖息地复杂性降低或完全缺乏。在这样的环境中,牛蛙预计具有高攻击率(攻击率是衡量牛蛙搜索效率的指标,特别是牛蛙在给定时间间隔内远离猎物的海岸线长度)。与在没有此类植被的海岸线上相比,牛蛙在保持布满猫尾草和芦苇的复杂海岸线远离猎物方面效率较低。换句话说,人类改造的栖息地可能通过为牛蛙寻找和吞食猎物提供最佳条件来改善牛蛙的栖息地。

有时会在距离永久水域数百米的临时水体中发现牛蛙。然而,它们通常出现在永久池塘中,而大多数其他两栖动物则栖息在临时池塘中。池塘水周期可以调节一些两栖动物群落,并可能调节牛蛙对两栖动物的影响。牛蛙通常被排除在临时池塘之外,因为它们的幼虫期超过一年,尽管它们可以在一个季节内达到变态。牛蛙会在水体底部或陆地上僻静的地方冬眠。

生活习性

活动

牛蛙觅食活动在浅水或离水不远的潮湿陆地进行,在食物充足而安全的地方伺机静候,如果没有外来的惊扰,可以长时间不改变位置。牛蛙行动多为跳跃或游泳,这些运动主要靠发达的后肢来完成,如遇敌害或惊扰时,即用后肢用力一蹬,向前跳跃1-2米,或扑入水中,还可跳越1米余高的障碍物。牛蛙喜静,怕惊扰,一受恐吓,立即潜入水中或钻进洞穴深处,或蹿入茂密的草丛中。牛蛙听觉灵敏,能觉察相距十几米甚至几十米远的声响。

叫声

牛蛙有声囊。在白天可以发出响亮而深沉的吼叫声。在所有两栖动物当中,牛蛙的叫声非常响亮,很远也能听得到,雄性在交配期间发出的求偶叫声有一个持续0.8秒的音符,频率1.0千赫芝,往往能传到几千米之外。在被抓住时可能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这可能会吓到捕食者使其逃脱,还会引发大量牛蛙从海岸线逃到更深的水域。

越冬

牛蛙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和活动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般在10月中旬以后,气温低于10℃时,停止活动和摄食,潜入水底淤泥或潮湿的松土层中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到10℃以上时,越冬期结束。

食性

牛蛙的食物以动物性为主,尤其喜食活饵料。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食性也不尽相同。蝌蚪可喂以蛋黄、血粉、鱼粉等,也可用豆浆、麸皮、面粉等佐食。幼蛙及成蛙的食物包括蚯蚓、虾、螺、蚌、鱼类等。牛蛙也摄食少量植物性饵料,多数为水生植物叶片、植物种子。

牛蛙摄食时,往往是静候在安全、僻静之处,蹲伏不动,待食物靠近时才猛扑过去。但捕食对象第1次运动时并不捕食,而在第2次、甚至第3次运动时才捕食;它的动作迅速而准确,很少落空;食物进入口腔内并不咀嚼,而是整个囫囵吞下。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牛蛙通常是成群聚集在饲料台上摄食,你争我夺,热闹非凡;如饲料不足,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就会发生。

分布范围

原产地:加拿大和美国。

引进:阿根廷、比利时、巴西、中国、哥伦比亚、古巴、多明尼加、厄瓜多尔、法国、德国、希腊、印尼、意大利、牙买加、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秘鲁、菲律宾、波多黎各、新加坡、西班牙、泰国、英国、美国(夏威夷群岛)、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

驯养:牛蛙原产于北美洲。已被引入世界各地的40多个国家和四大洲。许多引进都是有意为之,目的是为人类消费建立新的食物来源。也有一些种群是从牛蛙养殖场的无意逃逸中建立起来的。

牛蛙主要生存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洛矶山脉东边。美国牛蛙虽原产于北美,但也被引进欧洲部分地区,分布于北意大利、法国的阿基坦地区、西班牙及荷兰等地,少量分布于意大利沿海。

日本于1918年由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渡瀬庄三郎引进,同期引进小龙虾作为牛蛙的饵料。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作为一种新型食材,亦有广泛分布。台湾于1924年与海蟾蜍一起引进,但海蟾蜍并未在台湾建立族群,牛蛙却成功的适应了下来。中国于20世纪30-70年代从古巴引入,养殖牛蛙大多为该批古巴牛蛙的后代。该物种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甘肃、四川、云南、南京、杭州、福州、广州,以及厦门、宁波、中山、湛江等地进行驯养。

繁殖方式

牛蛙繁殖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下一步的苗种生产,而苗种又是牛蛙生产的物质基础,所以牛蛙的繁殖工作是发展牛蛙生产,特别是规模生产极重要的一环。

自然繁殖

引种:建造好牛蛙养殖场后,就要进行牛蛙的引种,引进的牛蛙,最好是性成熟的个体。性成熟的个体雌性一般在350克以上,雄蛙300克以上,雄蛙前肢第一指有“婚姻瘤”。引种时,应选择身体健康、反应灵敏、食欲旺盛、无病无伤的成熟个体。引种的时间最好在越冬以前的10-11月,最迟应在繁殖期前的3个月完成。引种时可按雌雄比例2∶1引入。

种蛙的年龄应根据地区不同而有区别,但第一次性成熟或过老的亲蛙,繁殖的后代质量不好,也不能选择为生产的种蛙。长江流域选用的种蛙年龄:雄蛙2龄以上,雌蛙3龄以上。一般种蛙用于繁殖的年限为3-5年。

产卵与孵化:雌蛙性成熟后,即可开始产卵。牛蛙产卵是断断续续的,每次排卵数千至数万粒,牛蛙多在傍晚开始抱对,在凌晨4-5时开始产卵。特别是闷热天气和暴雨转晴后更是牛蛙抱对产卵的适宜时机。

牛蛙产卵后即可采卵孵化。由于牛蛙多在后半夜在岸边浅水区产卵,应在天亮前仔细巡视产卵池四周,发现卵块及时收集在孵化池中孵化,采卵和转移时,应特别小心,切莫使卵受伤,影响孵化率。

牛蛙卵孵化时间随孵化的水温、气温、日照、水质等因素的不同而异。一般而言,水温在25-30℃孵化最适宜,两天即可孵出蝌蚪;22-25℃孵出约需3天,18-20℃约需4天才能孵出。牛蛙卵除用孵化池或蝌蚪池孵化外,还可用盆在室内或室外孵化。

孵化时应注意在同一孵化池放同一批卵,不可将相隔5天以上的卵放在一起孵化,以防孵出后因个体差异大而残食。为避免阳光直射,最好在孵化池上方搭棚遮阴。孵化期间还要注意适量换入新水,最好每天下午换1次水,每次换水1/4左右,保持水中有充足氧气,有利于提高孵化率。

人工催产

当水温达到牛蛙繁殖的适宜温度时,便可对成熟的牛蛙进行人工催产。催产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及牛蛙、青蛙、虎纹蛙等的脑下垂体。催产剂量应根据牛蛙个体大小而定,如500克重的雌蛙,注射LRH-A400微克,注射HCG5000国际单位,注射15-20个蛙脑下垂体。或用上述3种药物各以1/3的混合物注射,催产效果更佳,雄蛙剂量减半。

人工养殖

牛蛙是一种两栖动物,是蛙科中较大体型的食用蛙种。因其鸣声洪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因其个体大,商品价值高,发展较快。发展牛蛙养殖有许多优点:繁殖快、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抗逆性强、饲料易取、效益较好。

场地选址

牛蛙养殖场的选择和建造,主要应根据选择的养殖方式,比如是大面积粗放养殖,还是小面积集约化养殖而定。总的原则要按照自身条件和环境因素来考虑,既要遵循经济上投入少,效益高,又应照顾到生产上的科学性,以及管理上的方便。

牛蛙善于跳、爬、游、钻,所以牛蛙养殖场需要建造防逃设施,可以用塑料薄膜、铁丝网或尼龙线网围栏防逃,有条件的用砖砌围墙更为持久可靠。养殖场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水源以江、湖、水库的水最为理想,这种水的水质好,溶氧高,水量充足。蛙池最好建在冬暖夏凉的地方,蛙池不仅水质要好,排灌水方便,还应具备不同用途的养殖池、动物性饵料繁殖场地及其他配套设施。另外,牛蛙养殖场还应选择在水陆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

修建池塘

根据牛蛙的繁殖特点、变态过程、生活习性,牛蛙养殖场需设立如下养殖池:

亲蛙池:亲蛙池主要用于培育产卵用的亲蛙和繁殖期后分养雌雄亲蛙。养蛙规模较大的单位,一般要建造2-3个。亲蛙池也可兼作产卵池。亲蛙池一般为土池,面积以200平方米为宜,深度1.2米,能蓄0.8-1.0米深的水为好。池底要有15-20厘米的淤泥,以利亲蛙越冬。堤埂坡度要大,以1∶2.5为宜。亲蛙池的总面积要根据亲蛙的数量而定,通常以每平方米放养1只亲蛙为宜。

产卵池:产卵池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水泥产卵池主要在人工催产时使用。一般用土池,效果较好。面积以100-200平方米为宜,要求池深1米,蓄水0.6-0.8米深,堤埂坡度要大,以1∶(2.5-3)为好。池内要种植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聚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以促使牛蛙正常产卵。

孵化池:孵化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使用效果以水泥池为好,面积一般为3平方米,正好适合于1只牛蛙所产的卵的孵化,池深度0.6米。池子内壁抹以水泥粉,不必很光滑,稍粗糙反而有利于刚孵化的蝌蚪的吸附,能提高蝌蚪的成活率。土池因有堤埂坡度,面积比水泥池大,一般为6平方米,池深60厘米,蓄水40厘米深。使用时最好在池内铺垫塑料薄膜,效果较好,可以大幅度提高孵化率。孵化池总面积,要根据生产上孵化蛙卵的数量来确定,还应考虑孵化池的周转。

蝌蚪池:蝌蚪池也有水泥池和土池两种。水泥池面积以15平方米为宜,池深1米,蓄水0.8米深;土池面积以5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0.8-1米深,蓄水0.6-0.8米,堤埂坡度以1∶(1.5-2)为宜。蝌蚪池的总面积,要根据培育蝌蚪的数量和需要育成幼蛙的数量而定。

幼蛙池:为了便于饲养管理,应建立专门的幼蛙池,并留足幼蛙捕食活动的场所。一般来说,蝌蚪变态成幼蛙,在水中生活的时间较短。因此,幼蛙池不宜太大,一般以15平方米为宜,水深50厘米左右。在幼蛙池四周,应种植一些供幼蛙隐蔽和捕食的植物,便于幼蛙上岸活动。在幼蛙池的一个角搭一个饵料台,作为幼蛙天然饵料不足时补充人工饲料的场所。在固定饵料台上空设灯光诱虫,这是解决天然饵料不足的较好途径之一。

成蛙池:即商品蛙池,根据生产规模建立成蛙池,要将不同规格、不同用途的成蛙分池饲养。成蛙池可以建大些,一般占地600-6000平方米,池的深处0.5-1米,池的四周可以人为地堆些石块、砖块或筑些土洞,地面尽可能绿化,给牛蛙提供较多的隐蔽场所,便于牛蛙生长和繁殖。对于幼蛙和成蛙,生活环境的水面与陆地的面积比以3∶2为宜,可充分利用陆地种植果树、蔬菜和花卉植物,提高场地的利用率。

牛蛙养殖场设计多种多样,应根据自己的场地面积、环境条件、资金来源和产销等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牛蛙养殖场。

蝌蚪培育

1.蝌蚪的放养密度:合理的放养密度,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完成变态,如果水质好,饵料生物丰富,可适当增加放养密度。一般蝌蚪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0-1000尾。

2.蝌蚪的分级饲养:刚孵出的蝌蚪,幼小体弱,不宜移池,要在孵化池中饲养10天后,才能分池饲养。蝌蚪人工培育分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培育:孵化池内培育。取出旧水草,放入新草让蝌蚪附着,防止水草腐烂败坏水质。水深20-25厘米,随蝌蚪长大,水深加至30-40厘米。脱膜后3天,每万尾蝌蚪喂1个蛋黄,分两次投喂,第4天增加半个蛋黄搭配少许豆浆,5天后开始摄食单细胞藻类。饲养池要培肥水质,培育单细胞藻类供蝌蚪取食。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如田螺、鱼肉等,再搭配适量米糠、豆饼、稀饭等。

第二阶段培育:30日龄至完全变态期,转池饲养。放养前6-7天,每亩用生石灰40千克消毒,两天后灌水施入发酵的有机肥,同时投喂商品饵料,动物性饵料占47%,植物性饵料占53%,米糠等糊状饵料煮熟搓团喂。鱼等动物性饵料切碎喂,每天喂1次,下午4-5点投喂,尽量满足蝌蚪营养需要,提高蝌蚪成活率。

第三阶段培育:蝌蚪变态至越冬。当年蝌蚪均能变态成幼蛙,变态期70天,如果饲养密度大,饵料不足,水质条件差,则需80-90天。特别是7月中旬产的卵,由于8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变态期要延长到100天左右。这种延迟变态的幼蛙,摄食和代谢水平降低,体质差,易造成越冬死亡,但可采用减少投饵量、加深水位等方法,使蝌蚪未变态便进入越冬,到翌年5月才变态成幼蛙。

在蝌蚪的饲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蝌蚪食性的转变,增加蝌蚪池中浮游生物的数量。蝌蚪池一定要经常换水,使池中的有机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分解等各个环节组成生态系统保持良好的循环。

3.蝌蚪的驯食:牛蛙驯食应从蝌蚪开始,定点设置饲料台,每天定时定量投饵。在30日龄前的小蝌蚪,每天只投饵1次,时间上午8-10点钟;30日后的大蝌蚪,每天投饵2次,上午8点和下午5点,投饵量随蝌蚪的长大而逐渐增加。10-50天蝌蚪每天每万尾投饵200克左右,50天以上投饵400克左右。

4.蝌蚪的越冬管理:当气温降到10-15℃以下时,蝌蚪进入冬眠状态。蝌蚪的越冬期间应增加池水的深度,不要让池水结冰,最好使水温保持在15℃左右。在越冬期间,晴天水温升高时,可投喂少量的人工饵料,增强蝌蚪抗严寒能力。如条件许可,可采用工厂余热水或温泉水,提高蝌蚪越冬的水温,也可在越冬池上搭建塑料薄膜保温,有利于蝌蚪越冬。

饲养管理

1.牛蛙的驯食:驯食是为了使牛蛙捕食不动饵料(如配合饵料),使其采食人工的饲料,以解决大规模养殖牛蛙的食物问题。驯食要早,越早越容易建立起条件反射,成功率越大。驯食要定点定时,在驯食早期,以昆虫等活饵料为主,如蚯蚓、蝇蛆、蟋蟀等并少量掺杂一些不动的死饵和配合饵料。牛蛙经初步采食死饵和配合饲料后,逐渐增加死饵料和配合饲料的比例,直至完全习惯摄食配合饲料。

2.幼蛙和成蛙的放养密度:牛蛙养殖效果受放养密度、食物和饲料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在决定放养密度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幼蛙的放养密度应根据个体大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放养刚变态的幼蛙100-150只,30天后,体重达25-50克;放养80-100只,体重60-80克,如果条件许可,还可适当加大密度。成蛙放养密度也随着其个体的长大而递减,如体重在150克以上,每平方米放30-40只,500克以上的每平方米放10-20只。

3.幼蛙和成蛙的越冬管理:刚变态的幼蛙和成蛙的越冬方式基本一样。根据牛蛙对越冬场所的需求特点,可以人为地创造适合牛蛙安全的越冬环境。越冬前,应使牛蛙体内储备充足能量,以便越冬。越冬池四周挖松土地,设置一些洞穴,洞内铺一些软草等,让牛蛙进入洞内冬眠。冬眠期间,保持水深0.5米以上。在养殖场地,也可人为地堆放一些草垛,让牛蛙钻入草垛下越冬。

控制水温也是整个越冬管理工作的中心。当水温降到0℃以下并出现冰冻时,牛蛙的体液和血液也会结冰,最终导致牛蛙死亡。所以越冬时,如果遇到连续寒冷结冰的天气,就要进行水面破冰,避免水体冻结引起牛蛙体液和血液结冰。

如用塑料棚保护牛蛙越冬,因蛙的放养密度大,有粪便和残饵积聚、腐败,且棚内空气差,故常会导致水质恶化。要经常清除残饵,更换池水,但换水量不宜太大,换水前后的水温不要超过2℃。天气晴好、温度回升时,要打开塑料棚的门户,让空气流通,增加池内氧气。

冬季水鼠、水蛇等危害更为严重,要经常巡塘,若发现及时捕杀。

牛蛙养殖过程中要确实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放养前进行清塘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遍洒消毒;分池后及时用20ppm的高锰酸钾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使病原体传播;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找出隔离,除此之外,还要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对工具进行消毒。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饵料的投喂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量、定质。当养至成蛙时,出现个别歪头和红腿现象,及时把歪头的牛蛙挑出隔离开,用15ppm的强氯精连续消毒5天,同时加大换水量。

病害防治

牛蛙在卵及蝌蚪初期限敌害是以蚂蝗昆虫类的幼虫、成虫为主;后期蝌蚪的敌害是以幼蛙及鸟为主;成蛙的敌害虫是以兽类、爬虫类为主。各种疾病预防并不难,只要注意饵料卫生、水质卫生,不会轻易发生疾病。牛蛙的病害在稀养情况下不多,在密养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疾病:

红腿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多是由于放养过密、环境恶劣或捕捉装运途中挤压受伤,病原体侵入伤口感染所致。幼蛙和成蛙都能感染发病,且传染迅速,危害十分严重,可在几天内使整池的牛蛙死亡。防治方法:养蛙池要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每星期用1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溶液泼洒消毒1次。发病的蛙用2毫克/升的卡那霉素或磺胺甲基异恶唑或5%的食盐水浸泡,疗效显著。

肠胃炎:主要是因蛙摄食腐败变质的饲料引起。此病多发生在春夏秋之交,发病原因与饲养管理不当、饲料不洁、栖息环境恶劣有关,并常与红腿病并发。发病时,病蛙身体瘫软,无力跳跃,并停止摄食。防治方法:经常清洗饲料台和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发现此病后,应立即隔离病蛙,并用1-2毫克/千克的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每天给病蛙喂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见效。

肿腿病:该病因蛙的腿部受伤后被细菌感染引起。病蛙腿部水肿呈瘤状,影响摄食,致使蛙营养不良而死亡。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毫克/千克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后,再注射4万单位的庆大霉素2-4毫升。第2天重复1次,效果较好。

肤霉病:其病原体是水霉菌,主要寄生在蝌蚪体表皮肤损伤的部位。病菌从皮肤伤口侵入。菌丝体向内深入肌肉,向外长成分枝繁茂的的菌丝,肉眼可以见到菌落为棉絮状,逐渐从伤口向四周扩大,致使蝌蚪游动迟缓,觅食困难,导致死亡。防治方法:用10%紫药水涂抹,效果良好。

车轮虫病:其病原体是车轮虫。蝌蚪被大量车轮虫寄生后,食欲即减退,呼吸困难,单独游动,动作迟缓,若不及时台疗,会引起大量死亡。防治方法:此病多发生在密度大的池中。减少养殖密度,扩大蝌蚪活动空间,即呆避免此病发生;发现初期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使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

气泡病:主要是由于水中溶解的气体过饱和,因为阳光强烈照射,使池内水温增高,池中的水生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使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饱和状态。这些过饱和的溶解气体很不稳定,在有固体特质存在时,即以气泡形式从水迟或不足,使蝌蚪不停地游动,四处觅食,水中气泡就会不断吸入体同内和粘附在蝌蚪体上及鳍上,患气泡病的蝌蚪身体膨胀,仰游在水面,肠内充满气体,严重时很快死亡。防治方法:对蝌蚪池中的水质要注意检查,水生植物过于繁茂的池,应经常注入新水;发生气泡病后应将漂浮的蝌蚪捞置于新鲜水中暂养1-2天,不抽饵料,可使气体分压逐渐平衡而使气泡消失。

烂皮病:此病刚发病时,牛蛙的头部皮肤失去光泽,出现白花纹,接着表皮层脱落,露出背肌,后扩展到躯干,以至整个背部。病初期,眼睛瞳孔出现粒状突起,开始呈黑色最后全眼呈现白色,病蛙轻者尚能活动取食,重者不食不动,喜潜居阴暗地方,并常有指端抓其患处,且有出血现象。防治方法:此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摄食单一饵料,缺乏维生素所致,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饵料要多样化,并可用新鲜小鱼喂养治疗。

主要价值

食用

牛蛙是一种大型的肉用蛙,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食客喜欢。美国有农场专门饲养牛蛙以供食用,一对蛙掌重达400克,在餐桌上颇具分量。在中国,牛蛙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布为1996年首批准许推广养殖的水产新品种。2020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宣布:牛蛙和美国青蛙两个引进品种,可以养殖食用。正式为牛蛙明确身份为水产新品种。火锅中的水煮牛蛙在中国很流行。除了食用之外,牛蛙也偶尔被当作为宠物。

经济

牛蛙全身都是宝,是集食用、药用和皮用于一身的大型经济蛙类。牛蛙肉是上乘美味食品和高级的保健药膳,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健康食品;同时,牛蛙皮是优质的乐器材料,上等的制革原料,还可提炼高级豁胶;牛蛙皮花纹独特,在制革业中有一定的价值。牛蛙油可制优质油脂,牛蛙脑垂体是高效的催产激素,牛蛙的下脚料可制优质饲料。牛蛙还是良好的实验动物,是忠实的植保卫士。牛蛙以其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而著称,饲养牛蛙具有较好经济效益。

牛蛙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20世纪50年代末首次引入中国。养殖牛蛙具有生长速度快、高产高效等优点,在中国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现已经成为特种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药用

牛蛙肉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解毒的功效,夏季食用可避免皮肤生疮毒,手术患者食用可促进伤口愈合,肝、肺病患者食用可明显增进食欲;胃虚、胃酸过多者可采用牛蛙食疗。

本文链接:http://www.yhbkf.com/huayu/nonglinmuyu/354779.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养花百科坊 All right reserved. 藏ICP备19012225号-4

文字美图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推送时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上,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